半岛综合体育“唐装热”,“汉服热”,“新中式”成了一种风潮。2023年开始流行的“新中式”,如今依然热度不减、风头正劲。电商平台上,“新中式”服装销量猛增;日常生活中,不少人身着“新中式”拍照打卡;社交平台上,“为什么年轻人都喜欢‘新中式’”等话题频登热搜榜……。
《2023中国品牌发展趋势报告》显示,2019年至2022年,购买国货国潮相关产品的中国消费者数量增长74%,成交金额增长355%。正在举办的2024秋冬MODE上海服装服饰展上,与国风国潮相关的品牌在本季独立参展品牌中占比达到25%。
从小众爱好到爆火“出圈”,“新中式”的内驱力是什么?如何不让“新中式”成为“一阵风”?近日,一场以“新中式的内驱力与国际化”为主题的研讨会在沪召开,邀请设计师、品牌、学术产业链、创业者等嘉宾共同探讨本轮“新中式”爆发的内驱力所在,新中式如何树立品牌,如何将新中式设计及产品从国内推向国际等对于未来长期发展的基础问题进行思考。
“新中式”,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当下审美潮流相结合,既契合现代人的审美趣味和需求,又展示了传统文化的精髓;不但中国消费者喜欢,也获得了无数外国人点赞。“中国品牌走向国际是一个趋势,‘新中式’流行背后文化自信与日俱增。”著名设计师熊英介绍,我们曾穿着新中式走在巴黎,很多人会过来拍照,很喜欢我们的衣服半岛综合体育,我们也很高兴让世界看到东方风景;美和艺术没有国界,用文化转化为设计,能够引发共鸣。现在中餐、中医,已经成为海外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新中式的设计服装未来一样可以。她认为,新中式有望成为全球流行趋势。
品牌创始人马珺玉发言中表示,新中式服装需要在韵味与时尚间找到平衡,在挖掘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创造更符合当下社会形态的国风文化。让国风这股“风”,不仅可以席卷中国,还可以“好风凭借力”,助力我们在世界树立新的文化形象。
服饰中加入了立领、盘扣、提花等中式元素,别具东方韵味。山东省服装设计协会会长周锦认为,“新中式”要设计出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打造世界时尚体系,持续提升中国人的时尚美学。“新中式”未来的发展要让中国人的衣柜里,每个人都有一件华服,让华侨通过中国服饰找到回家的路。
‘新中式’火起来背后,是几千年来传统文化的积淀;“新中式”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如何避免成为“一阵风”?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吴海燕认为,平台的搭建非常重要!要把可持续生态体系建立起来,需要有金融资本、新闻媒体、理论体系研究、产业加工、设计师人才等形成完整的生态链条。她建议,上海作为中国的时尚高地,应该首先建立起完善的、可持续的时尚生态体系,促进“新中式”高质量发展。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培育智能家居、文娱旅游、体育赛事、国货“潮品”等新的消费增长点。知名品牌专家、上海市宝山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副会长梁长玉认为,国货“潮品”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被重点提及,无疑凸显了“国潮”在近年来消费行业中的重要地位半岛综合体育,“新中式”将获得新消费的巨大机会。
研讨会的主办方,隶属东方国际(集团)的上海纺织时尚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一直助力全球“新中式”的品牌、机构和设计师,不仅积极寻找新中式创新方案和商机,更倡导中国文化复兴的环境下,推动产业品牌化发展,完成东方美学的华美巡礼。
上海时装周组委会主任童继生认为,新中式具有2个14万亿的市场。中国有14亿人要穿衣,每人一生中从内到外花一万块钱购买新中式衣服的线%的人穿新中式,就又是14万亿。他说,做好这件事,整个中国纺织服装产业都会重新振兴!
童继生提出,发展新中式,全行业要从目前的点式思维半岛综合体育、线性发展,提升为平面思维、立体发展。“首先要理清逻辑,新中式的发展需要顶流逻辑、底流逻辑和中流逻辑相结合。也就是说,我们既需要设计师拿出创新作品,高屋建瓴地引领时尚,也要让产品可触达普通消费者,让更多人能够感知到、消费得起,同时,新中式一定会形成新消费,传播到世界各地。”
童继生进一步表示,产品和产业的发展需要两条腿走路,特别是在产业发展上,需要有大企业+大资本来做强底盘,同时也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具体来说,在技术上做到“人工+智能,传统+颠覆,线性+立体,面料+设备”;商业上打破两道隔墙,即商场和工厂、消费者和供应者之间的隔墙,把单一的灌输式的服装消费,变成立体、个性、多彩、引领式的消费;在传播上有事件营销的意识和打法,要不断推出设计师和设计师品牌,通过服装文化半岛综合体育、科技及供应链优质服务引领消费者的心智;在理论上,除了深挖传统文化资源外,还要在工艺、色彩半岛综合体育、面辅料、人体工学等学科上深入研究。
童继生特别指出,新中式需要在金融领域有所突破。“新中式需要时尚资本,最终形成时尚产业经济的新发高度。只有转化为产业和经济,让一二三产互联互通,才能最终形成新中式生态圈,才能让新中式在世界时尚产业中立足。”
东方美学深沉、含蓄,历经千年仍历久弥新。“新中式”爆火,但是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期待越来越多的企业能捕捉到“新中式”广阔的市场需求,通过提升创新设计水平,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代表性品牌,让传统文化在与现代生活的“碰撞”中彰显出更加旺盛的市场生命力。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