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yu一件不起眼的军大衣,静静地躺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军垦博物馆的展柜中。它缀满了密密麻麻、层层叠叠的补丁leyu·乐鱼,每一块补丁都仿佛在诉说着一段难忘的记忆。
20世纪90年代,博物馆工作人员为征集军垦文物,走进了第8师122团。在军垦老战士王德明的家中,大家被眼前的一幕震惊了:只见杂物棚的架子上,整整齐齐地叠放着一摞摞旧衣服。这些衣服布满了大大小小、花花绿绿、材质不一的补丁,但依稀可以分辨出它们最初是一件件军装。
在这些旧军装中,有一件军大衣引起了工作人员的注意。经过仔细清点,工作人员惊讶地发现,这件看似普通的军大衣上竟缝着296块补丁!
20世纪50年代,王德明在积肥班从事育肥施肥工作,每日往返拉运粪肥导致军装磨损严重。军垦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当年,为了节约资金用于生产建设,军垦战士从不主动要求领取新军装,而是把已经磨烂的军装缝了又缝、补了又补。”然而,就是这样打满补丁的衣服,军垦战士平时也舍不得穿。夏天干活时leyu·乐鱼,大家就把上衣脱掉,往身上抹泥巴,以此来防晒、防蚊虫叮咬。
兵团成立初期,物资匮乏,战士们用盐水掺着苞谷面吃,就连白菜和萝卜也要从外地运来。在天寒地冻、风沙弥漫的日子里,王德明和战友们自力更生,凭着一颗红心两只手leyu·乐鱼,在沙海上开垦田地。肩膀压肿了,双手冻裂了,可年轻的军垦战士们从不叫苦,不喊累。短短20天内,他们以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推平了2100多个沙丘,开垦出1200多亩土地。为改良土壤leyu·乐鱼,他们一锹一筐地清除碱土,从远处运来沙土覆盖,铺上厚实的粪肥后,一锹一锹翻拌均匀,最终将300亩贫瘠的盐碱地改造成沃土良田。
据记载,1950年,10万名官兵自制坎土曼、犁杖等农具6万余件,开荒84万亩,造林1065亩。当年6月,部队吃上自种的蔬菜,7月吃上自种的粮食和瓜果。第二年,驻疆部队主副食全部实现自给,此后年年向国家交售大量富余的农副产品。
兵团,这片红色的土地,只要种下一粒种子,就是满眼希望。当十月拖拉机厂、八一钢铁厂、七一棉纺织厂、乌拉泊水电站、六道湾煤矿等相继建成时,新疆彻底终结了没有现代化工业的历史。
如今,这件有着296块补丁的军大衣已被列为国家一级革命文物。每一位走进军垦博物馆的人,都会为这件军大衣的故事动容leyu·乐鱼。它的背后,深深印证着革命军人的如磐初心与高尚精神。
1999年12月,72岁的王德明在睡梦中与世长辞。生前他交代家人,把他葬在戈壁滩上,继续守望着这片深爱的土地。
“我到过许多地方,数这个城市最年轻,它是这样漂亮,令人一见倾心。不是瀚海蜃楼,不是蓬莱仙境,它的一草一木,都由血汗凝成……”诗人艾青这样礼赞兵团人创造的人间奇迹。把戈壁变成良田,把荒漠变成绿洲,这奇迹里,有丰富的物质财富,也有宝贵的兵团精神。